《黔视今声》之《侗听》——掠过古梦边缘,闪着清泉般的光
贵州具有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它们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侗族大歌,毫无疑问便置身于这一课题之中。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黔视今声》之《侗听》,短短四分多钟的视频中,动人的侗族大歌悠扬唱起,一幅专属于贵州的声色画卷就此徐徐展开。
《黔视今声》之《侗听》,视频之初便将声色并茂展现得淋漓尽致,勾勒出一幅惬意悠然的景象。清晨的阳光在吊脚楼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几声清脆的鸟叫唤醒了尚在沉睡中的侗寨。侗乡人们从梦中悄悄醒来,唱起一支悠扬的侗族大歌。光与影,声与色,都在这短短四分钟的时间里被极尽描摹。
侗族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2010年3月,小黄村侗族大歌传习所在潘萨银花老人家中正式挂牌成立。
潘萨银花,1944年生于从江县小黄村——一个“饭养身,歌养心”的村寨,在环境的熏陶下,四五岁时的潘萨银花已经会唱歌,十八岁起便义务传歌教歌,至今已快六十年,门下弟子超1000名。那些关于山水天地、处世为人的内容,在《黔视今声》之《侗听》中,在潘萨银花老人传唱的侗族大歌里被一一展现。
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得由三人以上进行演唱,人越多便越震撼。小歌则是男女青年表达爱意的方式,通常是一对一进行。对故事的叙述,对景物的刻画,对自然的崇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能唱进侗族大歌中。
过去人们常用“诗的故乡,歌的海洋”来形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善于歌唱的情况,这样的形容,在小黄村这个地方,实在是名副其实的。侗族大歌无伴奏、无指挥,也从来不要排练,小黄村的人们一张口便能唱出一支宛转悠扬的歌。小黄村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歌队,唱歌,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没有文化归属的民族生境是不存在的。”时间的车辙一往无前,侗族大歌在侗族生存环境的长期作用下,成为侗族人特定的文化符号系统。
《黔视今声》项目制作组将镜头对准了小黄村,这里四面环山,一条小河从侗寨中央潺潺而过,几百座吊脚楼依水而建。这里事事有歌、处处有歌,《黔视今声》的镜头之下,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闪着清泉般的光。
当前,侗族地区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侗族社会的固有结构,吃相思、月地瓦、行歌坐月等一类活动对侗族年青一代的吸引力已今非昔比。侗族大歌在受到国内外好评的同时,自身的传承却似乎陷入了困境。
当下,流量、资费、带宽、终端都不再成为问题,碎片化的时间里,人们很难完整观看时长较长的视频。《黔视今声》便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从文案设计、角度选取到拍摄手法和色彩运用,一一精雕细琢,将每一个内容精炼提纯,在最短的时间内讲述着最悠长的故事,绽开最绮丽的声色贵州。
《黔视今声》怀着谦虚敬畏的态度,刨去过分的加工与渲染,用直观的手法记录下与侗族大歌有关的人与事,以时光泼墨,晕染开瑰魅婉转的侗寨之歌。
相关新闻
热点明星新闻
- 1Aka夏洛特全新写真曝光 时尚范儿十足
- 2木加互娱官宣新人陈俊豪
- 3“突破亦创造” 刘亦菲出任阿迪达斯最新品牌代言人 引爆
- 4曾黎受邀出席FILA大秀 活力高马尾出镜俏皮感十足
- 5看了母其弥雅这组剧照 才知道“龙女郎”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