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娱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新闻 > 正文

《黔视今声》之《侗听》——掠过古梦边缘,闪着清泉般的光

http://www.eastyule.com  2018-10-17 11:37:09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小星星
  小编导读:贵州具有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它们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侗族大歌,毫无疑问便置身于这一课题之中。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0月16日,系列微纪录视频《黔视今声》之《侗听》播出。《黔视今声》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荣誉出品,是以全新视角,全方位展示贵州山水美景、风土人情的系列微纪录视频,在腾讯视频,哔哩哔哩,西瓜视频,秒拍,快手,抖音,开眼app七大平台平台同步上映。

  贵州具有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它们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侗族大歌,毫无疑问便置身于这一课题之中。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黔视今声》之《侗听》,短短四分多钟的视频中,动人的侗族大歌悠扬唱起,一幅专属于贵州的声色画卷就此徐徐展开。

《黔视今声》之《侗听》——掠过古梦边缘,闪着清泉般的光

  《黔视今声》之《侗听》,视频之初便将声色并茂展现得淋漓尽致,勾勒出一幅惬意悠然的景象。清晨的阳光在吊脚楼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几声清脆的鸟叫唤醒了尚在沉睡中的侗寨。侗乡人们从梦中悄悄醒来,唱起一支悠扬的侗族大歌。光与影,声与色,都在这短短四分钟的时间里被极尽描摹。

  侗族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2010年3月,小黄村侗族大歌传习所在潘萨银花老人家中正式挂牌成立。

  潘萨银花,1944年生于从江县小黄村——一个“饭养身,歌养心”的村寨,在环境的熏陶下,四五岁时的潘萨银花已经会唱歌,十八岁起便义务传歌教歌,至今已快六十年,门下弟子超1000名。那些关于山水天地、处世为人的内容,在《黔视今声》之《侗听》中,在潘萨银花老人传唱的侗族大歌里被一一展现。

《黔视今声》之《侗听》——掠过古梦边缘,闪着清泉般的光

  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得由三人以上进行演唱,人越多便越震撼。小歌则是男女青年表达爱意的方式,通常是一对一进行。对故事的叙述,对景物的刻画,对自然的崇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能唱进侗族大歌中。

  过去人们常用“诗的故乡,歌的海洋”来形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善于歌唱的情况,这样的形容,在小黄村这个地方,实在是名副其实的。侗族大歌无伴奏、无指挥,也从来不要排练,小黄村的人们一张口便能唱出一支宛转悠扬的歌。小黄村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歌队,唱歌,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黔视今声》之《侗听》——掠过古梦边缘,闪着清泉般的光

  “没有文化归属的民族生境是不存在的。”时间的车辙一往无前,侗族大歌在侗族生存环境的长期作用下,成为侗族人特定的文化符号系统。

  《黔视今声》项目制作组将镜头对准了小黄村,这里四面环山,一条小河从侗寨中央潺潺而过,几百座吊脚楼依水而建。这里事事有歌、处处有歌,《黔视今声》的镜头之下,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闪着清泉般的光。

《黔视今声》之《侗听》——掠过古梦边缘,闪着清泉般的光

  当前,侗族地区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侗族社会的固有结构,吃相思、月地瓦、行歌坐月等一类活动对侗族年青一代的吸引力已今非昔比。侗族大歌在受到国内外好评的同时,自身的传承却似乎陷入了困境。

  当下,流量、资费、带宽、终端都不再成为问题,碎片化的时间里,人们很难完整观看时长较长的视频。《黔视今声》便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从文案设计、角度选取到拍摄手法和色彩运用,一一精雕细琢,将每一个内容精炼提纯,在最短的时间内讲述着最悠长的故事,绽开最绮丽的声色贵州。

  《黔视今声》怀着谦虚敬畏的态度,刨去过分的加工与渲染,用直观的手法记录下与侗族大歌有关的人与事,以时光泼墨,晕染开瑰魅婉转的侗寨之歌。

上一篇:森碟10岁就站在世界领奖台!5年前我们追过的娃如今怎样了 下一篇:央视重阳节特别节目《九九艳阳天》祖国四地共跳乌兰图雅《天南地北唱中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