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娱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新闻 > 正文

娱评:柏林电影节努力挖掘对新锐影人和作品

http://www.eastyule.com  2014-02-19 08:48:29  来源:南方网    责任编辑: 张杰
  小编导读:如果非要说柏林电影节“讲政治”,那这样的“政治”只存在于艺术创作之内,也就是对新锐电影人和新锐作品的不妥协以及努力挖掘。  当地时间2月15日,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因为夺得金熊大奖的《白日焰火》,因为遍布各大单元的十三部华语片,

  如果非要说柏林电影节“讲政治”,那这样的“政治”只存在于艺术创作之内,也就是对新锐电影人和新锐作品的不妥协以及努力挖掘。

  当地时间2月15日,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因为夺得金熊大奖的《白日焰火》,因为遍布各大单元的十三部华语片,因为评审团主席“李安背后的男人”詹姆士·沙姆斯还有梁朝伟……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在国内媒体上的曝光率要比以往高许多,就连一向高贵冷艳的《新闻联播》也报道了《白日焰火》和《推拿》获奖的消息。

  “听到央视男主播说出娄烨导演的名字时,有一种莫名的错乱感。”一位好友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感叹道。是啊,这些年来,柏林戛纳威尼斯,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于国内媒体而言,总会有些偶发的敏感。这其中,柏林总会被大家形容成一个政治色彩更浓的电影节。如此说,的确有实在的原因。

  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中最晚出世的小兄弟,柏林电影节成立于1951年。彼时正是冷战初期,而当初创办电影节的目的非常明确,“口号干脆就是‘自由世界的橱窗’”(语出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创始人乌尔里希·格雷戈尔)。虽然口号有挺强的“冷战色彩”,不过,发生在柏林电影节历史上的那些“政治事件”并非完全针对社会主义阵营。毋宁说,艺术家“讲政治”,比政客更加感性和个人化。

  自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获颁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后,华语片就一直很受柏林电影节的青睐。如今回望华语片在柏林参赛参展的历史,其实甚少“政治”味道。《红高粱》、《喜宴》、《本命年》、《香魂女》、《火狐》、《红粉》……1980年代至1990年代,柏林电影节上有所斩获的中国电影,大多徘徊在乡土历史的重写以及对中国人的重塑。当时,这些电影也都来自国有制片厂体制下的制作。

  新世纪以后,来自第六代的王小帅和王全安等人为柏林电影节发现,这批新锐导演更懂得利用国外资金来做本土的独立电影。从《十七岁的单车》到《孔雀》再到《图雅的婚事》,柏林选择的华语电影,无论视角还是题材,关注更多的是现代中国的细小切面,虽然小众,但是态度温和。

  来到今年的《白日焰火》,这部类型片外壳下的“奇情故事”,时代背景越发模糊。私以为,如果非要说柏林电影节“讲政治”,那这样的“政治”只存在于艺术创作之内,也就是对新锐电影人和新锐作品的不妥协以及努力挖掘。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柏林人还真是激进派呢。

上一篇:高凌风病逝 好友吴宗宪愿照顾其儿子(图) 下一篇:余天泪别好友高凌风:这么臭屁的人,怎么会走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