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回答》收官 三体宇宙人文综艺新尝试
科学幻想的现实意义
《三体》作为中国科幻的代表作,其魅力不仅来自天马行空的科幻想象力,更来自文中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视角,描写科学技术对社会制度、人类价值观、未来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这些极具前瞻性的人文内容让《三体》成为一部富含现实意义的科幻作品。
《不要回答》正是对“现实主义碰撞科学幻想”的“三体”精神的综艺形态拓展和延续。据三体宇宙首席执行官赵骥龙介绍,《三体》是一场根植现实,对人类未来进行畅想的伟大思想实验,《不要回答》继承的正是这个基因:在未来之境,论现实之题。它源于三体但不囿于三体,不拘泥于讨论三体里的故事,而是以三体为引,结合科技和人文的视角,把目光投向人类未来的各方各面,将技术发展带来的可能变化呈现在观众面前,激发观众提前进入思考: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未来?
以三体影响力 创造思考机会
作为一档以“三体世界观”为平行宇宙观的节目,《不要回答》通过八期内容,以人文对谈的形式,将“三体”中描述的“人类未来”形成设问,围绕星际移民、大数据爱情、睡眠交易、人工智能陪伴、自动驾驶、饮食改造、虚拟演员、云端永生等诸多社会焦点,对人类的未来生活形态进行探讨。而三体宇宙也希望借助人文对谈节目这种形式,将“三体”中蕴含的丰富人文设想推送到大众面前,引起更加广泛的思考,形成科技和人文相互碰撞的大众思潮。
在三体热和科幻热的市场背景下,节目的未来顾问、《三体》作者刘慈欣老师希望通过节目“与大家交流科技对于生活的影响”。刘慈欣老师认为,如果观众能够通过《不要回答》,对自然、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未知世界感兴趣,也对未来人类通过科技达到的新世界感兴趣,节目就达到了初衷。而在节目中担任未来探索科科长的贾樟柯导演也谈到了对科幻的理解,“曾经的科幻,可能会变成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科幻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现实”。
在这样的创作初衷下,《不要回答》每期节目贾樟柯与2-3位和话题相关的嘉宾展开对现实和未来的探讨。徐冰、俞敏洪、王子文、郝蕾、刘擎、薛兆丰、许知远等公众人物从各自的领域为节目注入鲜活、真实和富有思辨性的内容。同时,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刘嘉、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杨殿阁、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笛等学者和科技界人士的加入,则以他们的知识厚度保证了节目在科学领域的专业性。
可以说,《不要回答》创造出一个开放视野的机会,让观众得以从日常繁琐里停一停,抬头回归思考,思考科技发展的可能前景,和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后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不要回答 但不要停止探索
《不要回答》的节目名称,来自《三体》第一部的故事。在人类第一次将讯息传达到宇宙中的另一个文明“三体文明”时,三体监听员给人类的回复却是“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这句话是“三体”中一切故事的起点,凝聚了宇宙社会学中各个文明之间的终极关系。
而在节目中,“不要回答”被引申出更多的含义。贾樟柯表示“我很喜欢‘不要回答’这个名字,它是一种保护,是一种需要慎重的思考”。而刘慈欣则认为,“不要回答不等于不要探索,我们不能被自己的恐惧,阻止我们对未知进行探索”。这些解读不仅代表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代表了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尊重的人文精神。
之所以选用“不要回答”作为这档科技结合人文的对谈节目的名称,是因为三体宇宙希望将“三体”里众多高势能的意象和概念,结合文化领域的不同分支,形成一系列的人文内容矩阵,把“三体”中能激发大众思考的能量进行最大化。在《三体》中,像“不要回答”这样富含哲思和脍炙人口的概念比比皆是。无论是“降维打击”还是“黑暗森林”,都已成为众多人文学者和企业家用以概括现代社会人类行为的代名词。
《不要回答》的诞生,是三体IP开发的一次破局尝试。《三体》所蕴含的宏大宇宙观和深刻哲思,不仅可以开发出丰盛的内容作品和衍生周边,还可以在价值观和思想性上,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三体宇宙对三体IP的开发计划,是基于三体原著和世界观,推出源源不断的影视听、泛文化、互动娱乐和线下体验产品。
在影视听方面,目前三体已推出中文剧集、系列动画、国际剧集、广播剧和有声小说等内容产品,同时系列电影和“三体宇宙剧场”剧集系列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2022年起预计每年将会有1-2部《三体》内容作品与大家见面。在泛文化方面,除了以《不要回答》为代表的人文综艺,还有《三体艺术插画集》和《三体世界观》等图书出版。互动娱乐方面,三体宇宙也在游戏和VR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布局。最后线下体验方面,除了在疫情期间依旧获得大众欢迎的“三体时空沉浸展”之外,今年还将推出结合AI和AR技术的线下沉浸式科幻体验《引力之外》。不仅如此,三体在消费领域也与京东、奥利奥、飞亚达等众多品牌联名合作,创造了20亿的消费品市场价值。
《不要回答》是三体宇宙在“三体”泛文化内容开发上踏出的重要一步。未来三体宇宙也将继续在泛文化领域推进和探索,以三体影响力助推创作,通过艺术和音乐等文化形态,为大众创造结合科技和人文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