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你的面具》编剧陈忠贵:好人要有“味道”,“坏人”要有分寸
(主海报)
涉案缉毒大戏《摘下你的面具》自7月11日起在爱奇艺平台播出。这部悬疑重重、紧张刺激的剧集一经推出就获得一众剧迷的大力追捧,其中抽丝剥茧的破案过程、激烈炫目的追逐与打斗场面、令人揪心的主人公感情线等,都让观众瞬间开启追剧模式,追起来就欲罢不能。那么,这样一部作品是如何诞生的?其中又经历了哪些波折?记者专访了该剧编剧陈忠贵,请这位有着多年军旅经历、丰富刑侦经验的资深编剧谈谈其中的酸甜苦辣。
问:是什么启发了您进行《摘下你的面具》(以下简称《面具》)的创作?
陈忠贵:在酝酿《面具》剧本时,我和编剧陈梦多方走访了各地的一线公安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讲过: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对手搞暗算。因为这种暗算,摧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肉体,而是他们的声誉和意志。于是我们就想写一个遭遇陷害、负重前行的警察,包括他的队友,展现公安队伍的主体和清流,既可以艺术地回答社会对执法队伍的一个关注点,又能够切入公安剧的一个新视角。于是就有了梁大川这个人物,他在被陷害、误解、革职、被对手一再追杀的逆境中,凭着信念、意志、忠诚、坚强,从委屈、纠结、隐忍中挣扎出来,同制毒贩毒集团进行了殊死斗争,最终在局领导、队友、汤荷妹妹汤琳等人的帮助下,破解了“火烈鸟”集团费尽心机布下的一个个迷局,用忘我的使命担当给大地洒下了平安祥和的一抹阳光。
问:这部剧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吗?是否有主人公原型?
陈忠贵: 《面具》虽然不是依据某一起案件艺术加工的,但在全剧中注入了多起案件的精华。我在保卫部门工作时,研读了大量案件卷宗,也曾带领本部和全区的保卫干部侦破了形形色色的疑难案件,很多时候还和地方公安人员一起战斗。同时,我兼任北京刑侦协会副会长,写过《刑事侦查谋略》,对刑事侦查涉及到的数百个谋略手段进行过探讨。理论上的归纳,实践中的积累,为创作涉案剧奠定了专业基础。在创作的公安剧、包括《面具》中,无论是涉及到的现场勘查、弹道实验、查找证据、追踪对手、审讯嫌疑人,还是法律、谋略、手法、技巧的运用,都具有相关案子的细节在里面。比如剧中佟南这个人物隐身手法的设定,就是根据我遇到过的一个杀妻嫌疑人想逃避法律制裁而假冒精神病人的真实案例改编的。
(佟南)
问:之前的《破冰行动》有媒体报道称,其剧本的创作和审查数易其稿几经周折,才完美避开所有“雷区”。《摘下你的面具》在创作中是否也遇到过相似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陈忠贵:《破冰行动》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我看了剧,也看了不少评论。我觉得,它的“避雷”周折是因为涉及到了公安民警的形象问题。以前,要在剧中反映公安局局长、刑侦大队长下水,甚至充当内鬼和保护伞,一条“影响公安民警形象”的硬杠杠,就可以把一部剧卡死。《破冰行动》的跨越,是公安部、包括宣传局、禁毒局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在扫黑除恶大背景下的产物。
在创作《面具》时,只要是有可能涉及到审查障碍的内容,我们都在创作中提前考虑并予以了规避,因而在剧本审查过程中,不论是在公安部的相关部门,还是在广电总局的电视剧司,都没有遇到大的阻力。其实我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创作公安剧,都不能照搬“现实生活”,更不能只想着揭露阴暗面,因为我们创作的是艺术作品,应该考虑到媒体宣传的导向作用,在构思故事中,要有正确的取舍,理应自觉地把好关、定好向。
其实,一部剧好不好看,并不一定非要设置内鬼、非要把警察写成违规违纪、甚至知法犯法的灰色人物。只要把正面形象的动力线设置好,把反面形象的反动力线设置巧,故事的意义、起伏、冲突照样是会出彩的。有个资深的电视剧审查行家对我说过,要把涉案剧写好,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两点:一个是把好人写出味道来,二是把坏人写出分寸来,把握好这两点,在审查中一般是不会遇到问题的。
问:在观看过程中观众普遍反应本片有种“美剧感”,这是在编剧过程中就有意为之的创作方向,还是导演的二度创作?您心中的“美剧感”定义是什么?
陈忠贵:我们在创作《面具》的过程中,还有在和制片人、导演的沟通过程中,都觉得应该借鉴一些美剧的手法和技巧,因此在创作阶段,就有意识地在叙事手法、悬念设置、剧情推进、人性挖掘等方面求新图变,注入了一些美剧的元素。导演在二度创作中,又把相关的元素进一步放大了。
说到我心目中的“美剧感”,我的感受来自多个方面,觉得在思想内涵上,美剧不露声色地体现了美国式的“普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故事叙述上,他们追求悬念迭起、紧张刺激,牢牢地抓住观众的眼球;在人物刻画上,他们注重突出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塑造奔放豪爽的人物性格,而且多数人总是在逆境、悲情中挣扎,因而在赚取观众眼泪的同时,也使人物的形象显得真实可信和丰满;在技巧运用上,他们把快节奏、强冲突、多悬念、大反转运用得相当娴熟,令剧情波澜起伏、扑朔迷离,有效地拓展了故事的张力,并且把这种张力一直延续到故事终结,让观众欲罢不能。
我们在创作《面具》的时候,学习借鉴美剧更多的是的他们的构思、技巧和手法。在立意、故事内容、人物设置、矛盾冲突递进等方面,由于我们的社会形态、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民族特征、公安体制等与美国不同,必须充分考虑符合国情、符合公安体制、符合国人处事风格的“本土味”。因而,使得《面具》既有美剧特征的一些技巧,又注入了满满的公安情、正能量、“泥土味”。
问:《摘下你的面具》从片子一开始就以重重悬念铺陈剧情,并且逐渐进入《达芬奇密码》式的烧脑解谜过程。这种高智商解谜类的剧情对创作者的逻辑思维和知识储备都要求很高,您当时是如何进行这一部分的创作的?
陈忠贵:要构思一部剧,必须营造高智商的谜团,使之比真实的案例更复杂、更疑难、更烧脑,这样才能把整部剧串起来,把观众的胃口、眼球吊起来。因此,我们在《面具》里,设置了大的三条悬疑线。第一条是,梁大川的命运走向。他真的杀人了吗?他的革职是真是假?他在逆境中还能翻盘吗?他与汤家的“生死冤家”能不能化解?他到底是谁的儿子?第二条是“六色魔方”。魔方暗示着里面的内容具有多种可能性,那么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其中的设置,引入了我在办案实战中的一些体验,也注入了《达芬奇密码》式的解谜过程。第三条是,大毒枭“火烈鸟”是谁?是汤泽元、梁玉,是佟南、佟北,是张大谷,是陆季红,还是其他人?这三条大的悬疑线里,又设置了若干个小的悬念,使每一个情节的展开、推进与结束,既是上一个悬念的完结,又是下一个悬念的起点,从而保证剧情一波三折,令观众不看则已,一看就很难放下。《面具》在爱奇艺开播后,一个我们认识的老者本来只是想礼节性地点开看一下,没想到竟一口气连追了十集,三天就把这部剧看完了。她说,主要是悬念一直拉着她往下走。这说明,这部剧的悬念设置是成功的。
问:在刻画缉毒警察们的形象时是否有障碍?
陈忠贵:在刻画缉毒警察的形象当中,总的还算比较顺利,因为我熟悉各个层次的警察,专门采访过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局的领导和两位在全国很有名气的缉毒英雄,特别是还直接组织侦破过涉毒案件,所以在构思故事的时候,许多人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破案经历就会浮现在脑子里。
问:《摘下你的面具》创作于2014年之前,近年来随着00后观众的崛起,他们的欣赏角度和习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您觉得观众变革对于编剧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面具》能适应新一代年轻观众的欣赏口味吗?
答:现在是信息时代,媒体、平台的多样化,信息内容的多元化,不仅给年轻人的欣赏角度和习惯带来了变化,也给中年人、老年人的审美视角带来了冲击。但不管怎么变,就影视来说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内容为王。编剧都想写出一个好故事,导演、演员都想拿到一个好故事,观众都想看到一个好故事。至于技巧、特技、场景、道具等,都是为更好地表现故事服务的。所以,观众特别是00后欣赏角度的变化给编剧带来的最大挑战,我认为,还是要看能不能从题材匮乏、结构老套、叙事陈旧、模仿跟风的困境中突围出来,写出内容出新、人物出新、表现手法出新的好故事。有了好故事,就会有流量、有点击率、有收视率,也会有好的口碑、有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具》虽然创作的时间比较早,但在写作时,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审美和欣赏角度的变化,有意识地注入了一些适合年轻人观赏的元素。比如,叙事上,力求跌宕起伏;剧情上,力求错综复杂;人设上,力求生动鲜活;冲突上,力求紧张刺激;节奏上,力求奔放快捷。目的就一个,让故事引人入胜。希望各个层次的网友、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朋友喜欢这部剧。当然,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以帮助我们提高创作的思维和层次。
相关新闻
- (2019-08-08)暑期档剧集“甜”、“爽”不如“燃”涉案剧《摘下你的面具》异军突起
热点明星新闻
- 1Aka夏洛特全新写真曝光 时尚范儿十足
- 2木加互娱官宣新人陈俊豪
- 3“突破亦创造” 刘亦菲出任阿迪达斯最新品牌代言人 引爆
- 4曾黎受邀出席FILA大秀 活力高马尾出镜俏皮感十足
- 5看了母其弥雅这组剧照 才知道“龙女郎”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