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东方娱乐网! 设为首页 联系投稿 网站地图
东方娱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新闻 > 正文

纪录片进影院叫好不叫座"舌尖"电影版难破魔咒

http://www.eastyule.com  2016-01-13 08:25:16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小星星
  小编导读:▲陕北窑洞,旺火大灶,蒸枣兔兔。“吃兔兔,跳兔兔”,孩子吃了一年蹦蹦跳跳,健康平安。  ▲《舌尖上的新年》工作照。  电审纪字2015年035号,《舌尖上的新年》的准映证编号。  它是2015年国
原标题:电审纪字2015年035号

纪录片进影院叫好不叫座"舌尖"电影版难破魔咒

  ▲陕北窑洞,旺火大灶,蒸枣兔兔。“吃兔兔,跳兔兔”,孩子吃了一年蹦蹦跳跳,健康平安。

纪录片进影院叫好不叫座"舌尖"电影版难破魔咒

  ▲《舌尖上的新年》工作照。

  电审纪字2015年035号,《舌尖上的新年》的准映证编号。

  它是2015年国内第35部拿到准映证的纪录片电影,其实它也是2015年最后一部纪录片电影。其中,14部有幸走入院线,相比于全年上映的数百部商业大片,这个数字实在有些可怜。

  由《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打造的这部影片尤为令人关注,不过,即便其拥有强大的号召力,但在新年伊始,遭遇滑铁卢似乎成为纪录片进影院难以破除的魔咒。

  最初片名叫《年货》

  “我还是挺满意的。”上映前一天,曾经掀起“舌尖”旋风的陈晓卿对影片质量信心满满,“它完全按照电影来做的,比较安静,没有电视那么闹,对祖先遗留的东西比较恭敬。我们选择了大量可口的美食,它们制作的程序繁复、精致,如果不记录下来,慢慢就会被人遗忘。”

  参与制作新片的原班人马包括导演陈磊、艺术总监陈晓卿、作曲阿鲲,还有让人听声音就喊饿的解说李立宏。不少人质疑影片以“舌尖”为名,难逃“圈粉”之嫌,其实它最初的名字与“舌尖”毫无关联。“策划选题时电影的名字叫《年货》,可能发行方更愿意叫‘舌尖’吧。”陈晓卿说,这些不是他和他的团队能掌控的。

  从2015年1月到3月,拍摄小组跋山涉水5万公里,踏访35处地方,遍寻60多种新年美食,最终85分钟的成片中呈现出24个地点、43种美食。“一开始我们设计的时候,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希望这部影片至少有四分之三的美食是观众没有见过的。比较陌生的,才能带动好奇心。”导演陈磊的父亲是名厨师,他对春节的记忆,就是一大家子人都会准时到他家里来,大家伙儿从床底下把那个圆台面抬出来,然后围成一桌,“这些年不再有这样的全家聚会了,往往会到外面饭店吃。那种团圆的感觉再也不会有了。”

  他相信,这种失去也是很多人“乡愁”的源头。为了给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寻一处慰藉,陈磊决定地毯式查找各地美食最地道的人家,“我们选择当中形象比较好的,比较会表达的,这样能够更好地沟通,了解美食的制作过程。”被选定的大多数是乡村百姓,都很淳朴。“他们都很欢迎。也有人因为制作过程特别考究,一整天还没拍完,有些抱怨。但最后拍到半夜,他们看到有人认真地把他们的手艺拍下来,也很感动。”陈磊说,每次拍摄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而这些看似普通的手艺人,也让陈磊和摄制组“变得感情细腻很多”。就像做松皮扣的老爷子,摄制组刚开始到村里给他打电话,他说他在打牌没空。当到他家里坐等他后,他不好意思才回家和剧组见面了。“他平时不善言辞,但谈到手艺的时候,就变得特别自信,也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做道复杂的菜。这里面有他对家人的情感。”陈磊说。

  陈晓卿回忆,1993年春节在安徽无为县拍摄一户农家。年三十儿晚上,拍摄时间紧,没时间吃饭,摄制组的人盯着机器拍别人家团圆,自己抽空啃点儿方便面。《舌尖上的新年》也是这么拍出来的,“2015年春节期间,我们没有一次能正常吃饭。时间久了,你再不自在,也习惯了。”他说。

  抹去“纪录片”痕迹

  两年前,《舌尖上的中国2》在电视上热播时,就有院线的人主动找陈磊,建议把前后两部合起来做一部电影。“当时觉得比较草率,就没有做这样的事情。”

  这一次剧组带着大纲去拍摄,但有百分之六七十都在大纲之外,属于意料之外的内容。“对拍摄纪录片来说,有意料之外的东西是好的。如果完全是意料之内的话,可能就没有那么精彩了。”陈磊说,原因是他们的生活是你所不知道的,“当时几乎随时随地都在调整拍摄计划,和没有剧本几乎没什么分别。而这些是不为银幕前的人们知晓的。”

  这部影片几乎是陈磊一个人完成了所有后期制作,相对于之前“舌尖”系列纪录片,工作量更大一些。“做《舌尖2》的时候,是45分钟一集的片子,花了半年来剪辑;电影是89分钟,差不多也是半年。”但叙事要求不一样,电影要花更多时间,做几个故事之间的勾连,还是费了很多工夫和精力思考讲述的方式。陈磊说,影片一共拍了1万分钟的素材,最后选用的不及百分之一。

  “我们在票房上没有太大的预期,只是尽我们所能在内容上做到最好。因为我们没有太多经验,没有做过电影,所以只能在内容上尽力做好。希望能有机会,继续做下一部纪录片电影。”陈磊说得坦率。不过,制片人胡震鹏在影片上映前,对票房流露出不小的野心,“纪录片在票房上天然处于劣势,而‘舌尖’经过这些年的培育,已经是最有优势的题材了,我们希望它成为纪录片进院线的突破口。”

  然而,在纪录片研究学者胡智锋看来,粉丝愿意花钱去看明星,但不一定花钱去影院看纪录片,毕竟之前有免费资源可看。“纪录片电影要吸引观众,需要具备两大要素:一是视听奇观,再就是话题性。”他说,影片的话题性有了,但要真正拍成奇观,还得由专门拍电影的人来做。而且,这种专业性,还体现在发行方面,“国内不少负责营销纪录片的人士,甚至都不敢以‘纪录片’示人。”

  发行方有自己的解释。“如果把它就当作纪录片来推,当然是没有市场的。”影片的发行总监南飞完全把它当成商业片来推,“它的营销点是团聚和美食。我们把‘舌尖’IP化,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它其实就是‘舌尖’的大电影。”在他看来,在纪录片不受市场待见的当下环境,如此做法不失为一种策略。

  可惜没能换回票房

  《舌尖上的新年》收获了不错的口碑,时光网给出7.5分,豆瓣评分8.1分,而猫眼电影的评分更高达8.5分。不过,这一切都没能换来票房。上映4天,影片累计票房还不到160万元。

  这让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颇有些为之打抱不平,他认为它的票房超过一个亿都是可以期待的。“院线经理对纪录片有抵触情绪,票房不高与影片的排片量有很大关系。”据了解,影片首日排片量仅为2.66%,不少影城甚至没有安排场次,而上映第二天,排片量更是下滑到接近2%。

  叫好不叫座,似乎成为国内纪录片电影普遍遭遇的最大尴尬。范立欣曾被《纽约时报》电影版评为“全球20位40岁以下最有才华的青年导演”,他备受好评的纪录片电影《归途列车》投资100万美元,最终在北京5个月里放映了21场,共收得票房43000元。“国内影院经理对纪录片电影很没信心,导致排片率非常低,而且大部分都安排在早晨或者中午12点之前的场次。”范立欣说。

  在张同道看来,国内院线与纪录片电影如今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他们希望不经过市场沉淀,直接就能抓到‘大鱼’,而纪录片偏偏是最讲究口碑营销的。”他建议,如果国家真正要给予纪录片以扶持,可以考虑给那些排映纪录片的院线一定奖励或是税收减免,“只用花较小的代价,就能为纪录片迎来一片不小的阳光。”

  去年一年,内地全年票房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而这其中竟难觅纪录片身影。果真像一些人说的,纪录片电影本就不适合上院线吗?张同道并不认为,2009年之前,韩国人也从不去影院看纪录片,然而,连电视台都不愿意播出的《牛铃之声》在政府的扶持下走进影院后,最终卖出了一亿多人民币。“提醒一些人莫要忘记了,1998年的纪录片电影《周恩来的外交风云》一举夺得当年的国产票房冠军。”张同道说。

  在他看来,如今国内观众的胃口比较粗糙,对细腻美学的感知能力还没发掘出来。“用绣花针扎不出血,需要拿大炮轰。”他说,成天看宫斗剧、宫廷戏,人会变傻,“我们需要回归理性,对周遭有个认知。纪录片电影给你精神上的营养,是故事片取代不了的。”

  “我们从来没想过成为主流,艺术片和商业片市场容量不同。以400亿元总量来说,拿出10%给艺术片,票房就是40亿元,这10%里面再分出10%给原创纪录片,那也有4亿元票房。到那个时候,纪录片的时代才算真正来了。”萧寒执导的《喜马拉雅天梯》去年收获了一千多万元票房,成为国产纪录片一抹亮色。(记者 陈涛 实习生 张小英)

  2015年

  内地纪录片上映一览表(部分)

  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简称CDRC)日前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5)》表明,内地纪录片“逐步改变‘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但依然难破有市无价困局”。CDRC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过审的纪录片电影共有35部,进入院线放映的14部,均创下近五年新高。纪录片电影总票房为6.9亿元,其中真人秀电影3部,票房总计6.6亿元;原创类纪录片电影8部,票房合计3150万元。

  片名 总票房(万元)

  《味道中国》 81.7

  《宝贝,对不起》 497.6

  《深海挑战》 240.7

  《旋风九日》 1686.1

  《铁血残阳》 5.4

  《燃烧的影像》 —

  《黄河》 5.6

  《我的诗篇》 73.1

  《喜马拉雅天梯》 1153

  《胜利大阅兵》 24.3

  票房数据来源于中国票房网

  京城可看非院线影片场所

  中国电影资料馆

  京城电影文化地标之一,包括小西天和百子湾两个艺术影厅;放映影片以国内外经典老胶片电影为主,让电影爱好者在大银幕上重温经典大片。2015年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正在这里放映,票价10元到40元不等。

  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

  香港百老汇影院的旗下院线,是中国大陆第一家艺术影院,有3个放映厅、400个座位,另有库布里克书店咖啡馆。这里以放映公开引进艺术电影为主,也有香港粤语影片,不时放映一些独立电影,例如《归途列车》《到阜阳六百里》《碧罗雪山》等。

  文津·清影·放映

  位于五道口附近的“清影放映”,是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发起的影像放映计划。每周六晚,这里免费放映小成本非院线纪录片、学生作品和独立作品。观影者以老师和学生为主,导演也会到现场和观众交流。

  中间剧场/影院

  国内第一家位于艺术综合体内的影院,是北京中间艺术区的一部分。影院拥有5个放映厅和1个艺术影厅,共设615个座位;兼顾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放映与交流,经常会有老电影回顾、胶片电影放映和独立影片展等类型的主题活动。

  其他机构

  除了一些影院,北京也有放映非院线电影的文化机构,例如,法国文化中心每年举办法国电影展,有时邀请法国著名导演与观众见面。日本文化中心、美国文化中心等文化机构,不时放映国外经典影片。

上一篇:林志颖称小儿子诞生系Kimi愿望:他想要个"自己"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新闻